一所“小而美”的村小,以一套“小而美”的课程,改变了整个村庄 | 头条
董光辉在郑州本已是一家报社的高管,2013年他无意中来到信阳平桥区的郝堂村,被这个美丽的村子和村小深深吸引。九天后,他把全家都搬了过来。当时孩子还有十几天放假,他说“不等了,搬家!”。辞了职,驱车四趟,成了郝堂的居民。
在城市,他每天深夜两点还在熬夜。在村里,他晚上八点半睡觉,清晨六点半起来跑步。每当被问起为什么搬来郝堂,他的回答很简单——这里能给孩子最好的童年。
是什么让一所朴素的村子和条件极其有限的村小有如此大的魅力?让我们一起走近郝堂宏伟小学的故事……
自愿“往下”走的校长
2012年9月,经过修缮的村小——郝堂宏伟小学(下简称郝堂小学)落成,在个人自愿的基础上,经过区教体局考察,杨文平调任校长。在这之前,她是市里最好的学校平桥区第二小学的副校长。许多人不理解,别人都是想办法“往上走”,这个人怎么那么傻,自愿“往下”走到村里去?
杨文平可不这么想,她相信这是一个能够把想法变成现实的好机会。
“如果有一个地方,你可以做主做你想要的那种教育,为什么不去呢?”杨文平说:“在这个村庄发生剧变的时候,能够和一群人共同把一个村庄的完整体系建立起来,你一生有多少这样机会?有了机会,你要抓住。”
杨文平认为,乡村有它独特的价值,她希望在郝堂村开发基于乡村的特色课程,建设一座有特点的小规模学校——小而特,小而优,小而美,小而强。
不讲究吃的人 操心学生吃饭的问题
从破落村小到“小而美”“小而特”,郝堂的改变始于两个字——食育。杨文平自己是个不讲究吃的人,却操心着孩子们“吃”的问题。
杨文平曾火眼金睛地叫住一个兜里“藏”着三包“辣条”,想要从她眼前溜过去的男孩——他知道,校长不让他们买这些来历不明的三无零食。乡村的家长常常无法在孩子身边陪伴,对孩子表达关爱的方式就是物质,例如给孩子们买辣条这样的垃圾食品,这样的情况令杨文平很是忧心。
另一个现实情境是,郝堂小学的大部分学生回家需要耗费近一个小时,如果中午让孩子们回家吃饭,那他们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就要将近四个小时。杨文平想,如果中午让孩子们集中在校吃饭,起码食物可以健康丰富一些,时间利用更合理,也减少了路上的安全隐患。
于是,学校专门腾出了一间教师宿舍给孩子们做食堂。渐渐地,中午留校吃饭的孩子从十几个变成六十多个,这个房间显然不够用了。郝堂村设计师、北京“绿十字”生态文化传播中心主任孙君为此给学校设计了一个生态餐厅。
建设过程中没有砍伐一棵树,而是保留了树木和流水,在门口建了一个小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池,里面种着水生美人蕉、菖蒲等净化水质的植物,周围是二十四节气文化墙。
这座用四个月时间建成的餐厅,不仅为师生解决了吃饭问题,还成了学校食育的课堂。食育,不仅能让孩子们保持健康,还能让他们掌握生活的基本能力,懂得感恩和爱。抱着这样的想法,杨文平向主管部门表达了开设食育课程的想法,获得了领导的支持。
“食育推动计划”
2013年11月,郝堂小学成为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“食育推动计划”的第三个项目点。2014年3月,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与平桥区教体局签订为期三年的“食育”教育试点协议,郝堂小学正式成为河南省第一所农村“食育”教育试点学校。
问题很快出现。来到学校的营养师十分认真负责,但他们毕竟不是教师,缺乏授课经验。刚开始,课堂上常常需要两三个营养师一起才能“管得住”孩子。怎么跟孩子们交流?怎么把自己的知识用合适的方法传递给学生?
杨文平和食育推动计划的团队一起,渐渐编排出了更合理的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:食育理论课多用游戏互动、讲故事的方式呈现,而实操课由营养师带着孩子们做月饼、包粽子,体验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文化,也会带他们榨果汁,远离甜饮料。
虽然村里的孩子经常在家干活,可上食育课和在家干活的状态完全不同。食育课更尊重孩子的兴趣,大家包粽子、做蛋挞、做寿司、包彩色包子……
学做彩色包子
包粽子
“谢谢你小萝卜,你用你的生命,供给我们生命。我们会珍惜你的,不挑食、不浪费……”在食育课堂上,学生吴慧在手抄报上记录了她从种下萝卜到烹饪萝卜的全过程,语句稚嫩却真挚,那句“珍惜食物”的口号对她来说,不再只是贴在墙上的冷冰冰的标语了。
每次学生课堂之后,学校还会开展家长课堂,希望家长们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职责,把食育课传授的本领用到每个人的小家庭里。
食育课上的学生手抄报
自成为试点校以来,食育推动计划在学校里的具体工作开展包括:
课程设计:根据学校情况,设计针对不同年级的理论知识课和实际操作课。
教师培养:培养本校食育老师,做好食育工作的对接和可持续发展。
教材提供:提供小学学生与教师“食育”教案和课件,更标准、更系统的开展食育课。
食谱设计:根据当地饮食特点和条件,完善学校食堂食谱,均衡学生饮食。
家长课堂:通过家校互动,开展知识讲堂和亲子美食沙龙,提高家长饮食观念,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食育环境。
主题活动:带学生设计食育板报、食育知识栏,开展食育知识竞赛。每年根据学校情况,开展食育联欢会。
学生菜园: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“班级菜园”,让学生参与食物的种植、培养、采收、销售等环节。
食育教室:布置一个专门上食育实操课的教室,让食育更可视化,让学生更深刻的体验和参与。
项目评估:通过调查问卷、体检等形式,了解学生和家长健康意识与习惯,评估食育干预前后学生意识与习惯的变化和身体部分指标的变化。
杨文平曾感慨,“他们(营养师)的到来,深深地感动了整个村庄,真的很好。”
除了面向学生、面向乡村,郝堂小学的饮食教育也面向城市、面向全社会。郝堂村是一个旅游村,游客们看到郝堂小学营养师带领孩子们做的食育展示,忍不住夸赞这是城里都没有的待遇。游客来了,吃什么呢?
游客可以在村里游玩后来吃饭,吃的一定是健康食品,城里的家长也喜欢带着孩子来,一餐30块钱一个人,不仅可以吃,还可以上食育课。学校里的孩子们会主动接待,告诉游客们去哪里吃饭、怎么做晚饭、餐厅里餐具如何摆放、卫生怎么清理……孩子们待人接物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。
食育改变了孩子们,改变了郝堂小学,也改变了郝堂村。
村小村小 拿大自然当教具
杨文平希望郝堂小学的教育能与村庄的一草一木、生息劳作发生切实的联系。于是,除了食育,围绕乡村的自然资源和实际情况,郝堂小学还开展了茶艺、种植、环保等课程。
信阳是茶乡,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,村里家家户户都有茶山,都会炒茶,家长们也几乎都从事着和茶相关的各种工作。
然而,制茶的过程非常辛苦。每到采茶季节,孩子们总被家长早早地送到学校里,放学以就没人管了。大人们辛苦劳作,挣的钱却不多,有时难免会传递负面情绪给孩子。郝堂小学希望让孩子从理解茶的文化和历史开始,慢慢懂得家人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。
茶艺课上,茶馆就是课堂,孩子们了解制茶的工序,上完课还会回家和家长交流学到的内容。虽然家长们会做茶,但是他们说不出道理,而孩子们作为茶文化的后代,不仅懂制茶,还学会了中国乃至世界上茶的种类、历史这些知识,不少家长惊喜地说,“孩子们真可以!比自己还懂茶!”
体验采茶
种植课的诞生同样源于实际。杨文平不想让家长们交太多钱,所以一学期的伙食费仅收1000元,但这笔钱平摊到每顿饭其实是不够的。于是,学校里的空地不种花草,而是种蔬菜。这些菜地让每个孩子“承包”,种出的蔬菜便成为了师生的食物来源。
农村的孩子在家就会干活,加上家长偶尔来帮忙,不仅种得好,修饰得也好看。每个孩子都要写“种植日记”,并在一年之后根据收成、观赏性进行评奖,一等奖学校颁发500元。杨文平说,种植课最重要的是“体验”二字,种植过程中的一切体验都是教育的契机。
孩子们种出的芽苗菜
郝堂小学有一样东西最有名——厕所。这个“生态厕所”是台湾著名设计师谢英俊设计的,由上下两层组成,上层是旱厕,干湿分开。小便经碎石子过滤后通过塑料管流入下层的封闭储尿桶,大便直接掉到下层的粪堆上,要如厕人自己用小铲将预备好的土壤将其适当覆盖,无需冲水。
发酵成肥的粪土清理出来,正好被老师同学们用在学校的菜地里。小小一所学校,也讲可持续发展呢!
“我们要用最自然、最环保的方式来建设让城里人向往的村庄。有了这样的理念,才会有更多人愿意走进来,跟着一起做。”杨文平说。
郝堂小学里的“生态厕所”
建“小而美”的学校,关键还是“人”
郝堂小学的教师多为区里派来的特岗教师,岗位和编制的压力带来老师不定期教学的流动状况。很多学生刚和老师熟识,不久老师就被调走,这样容易引起一些学生的厌学情绪。河南地处中原,“中部是‘塌陷’的,很少有人关注到这边,把资源投过来。”缺乏好的师资让杨文平十分烦恼。
招到合适的老师且留得住人并不容易。随着村子近年来的改变和发展,也有老师觉得这里环境好,带着憧憬来了,结果来了以后发现有好多事情要做,做的不好还会被批评,心里逐渐有了小想法。
刚开始,杨文平总是努力去“抓”,结果像抓沙子一样,越想抓,流失越快。现在,她常说“先放一放”,不用强制的方式,而是让老师们先感受到学校的幸福感。“要了解老师的情绪,出了错或者哪里做得不好,老师自己肯定着急。我就说‘别着急,慢慢地来’。”
她和老师谈心,告诉大家干活多的人挨训是多一些,但是成长得肯定也快一些。一有机会,她就带着老师外出多看看、多学习,老师也逐渐理解了她。
郝堂小学的最大短板是学习成绩上不去,压力落到老师们身上,被杨文平顶了起来。
学校有一个班考试成绩倒数第一,“因为师资不稳定,这个班一个学期没有固定的老师”。杨文平让一个老师接手,老师不愿意,担心班里成绩差,评比的时候得上台念检讨。杨文平告诉他:“如果领导有这要求,我上去替你念!”
“乡村小学留下老师不容易,我们能做的是给老师减轻压力,让他们把该做的事情做好。你得让别人心甘情愿想留下来”。杨文平相信,只要实实在在做事,别人就知道这个校长是好人,就会认可你。前两年,一位老师考进了市里的学校,纠结再三,还是决定留在郝堂小学,留在郝堂村。
郝堂村被越来越多的村外人所熟知,这里的的教育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,不仅村子里愿意留下的年轻人多了起来,甚至城里的人也愿意在此定居,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报社高管。
“我们的村庄天是蓝的,山是青的,水是流动的,小草小花是生动活泼的,人是美的。我们要让现在的农村人行走在社会上,他有能力,有自信,有尊严,这就是我们教育应该发挥的功能。”杨文平如是说。
学校档案
创校时间:重建的郝堂村村小于2012年落成,正式命名为郝堂宏伟小学
学校地址: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五里镇郝堂村
办学理念:绿色学校,生活即教育,可持续发展
学校简介:由中国乡村规划院孙君设计,目前可招收300名学生,是国内首家以可持续发展为教学理念的农村小学
2019年,新校长传媒聚焦学校现场,
致力于发现最具真教育示范价值的学校,
每日一校,期待您的关注、推荐与转发。
“新校长传媒”投稿邮箱:
2594889720@qq.com
你可能会感兴趣
这所学校长达10年的教学证明:游戏化学习从来不只是“玩”
清华附小:我们如何在这一年,同时推进37个不同层级的课题研究?
这所“最美新学校”的设计,不仅放飞自由,也巧妙点燃了学习者的内驱力
来源 | 综合自
1.《灵犀CONSONANC》2017年3月刊《专题 | 杨文平:一方水土教育一方人》,作者戴梦馨;
2.郝堂宏伟小学校长杨文平在2016中国食育高峰论坛上的主旨发言“食育助力乡村教育”;
3.《三联生活周刊》第917期《郝堂:一座乡村的“非主流”复兴》,主笔徐菁菁;
4.信阳网《做自己想要的教育 专访郝堂小学校长杨文平》。
责编丨赵方
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
▼ 点击「阅读原文」,一键订阅